高顺,是吕布麾下最值得信赖的一员猛将。论勇武与谋略,他丝毫不逊于张辽七星配资,甚至在治军严整和忠诚方面更胜一筹。遗憾的是,当吕布在下邳覆灭之后,张辽得以被曹操重用,而高顺却被直接处斩,这一结局让后人不免唏嘘。明明曹操一向惜才,为什么在面对这样一位“良将典范”时,却没有丝毫留情呢?
时间回到公元199年的白门楼。那时,吕布被部下侯成、魏续、宋宪等人反叛,最终与陈宫、高顺一同被绑送至曹操军中。陈宫与曹操曾有旧交,但他性格刚烈,不愿屈膝求生。曹操虽数次暗示其投降,但终究未能成功,最终不得不忍痛将陈宫处死。至于吕布,更是因为反复无常、难以信任,在刘备的劝说下被果断斩杀。史书记载简略,对高顺的下场仅寥寥数语:他与吕布、陈宫一同被诛,首级悬挂在许昌城门示众。令人奇怪的是,高顺被俘后的言行史书几乎没有着墨,这在强调气节的汉末史书中极为罕见。
要知道,史书对许多将领被俘后的表现都不惜笔墨加以描绘。无论是沮授、审配、庞德慷慨赴死,还是张任宁死不降,甚至只是刘备劝降未果的记载,都能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而高顺,却连只言片语都没有。这种“沉默”,反倒透露出一个事实:曹操根本没有费心劝降高顺,因为在曹操眼中,高顺虽为良将,却也是一个不得不除的威胁。
展开剩余72%高顺之所以被视为大将之才,是有充分理由的。他为人清廉,有威严,从不饮酒,少言寡语,却能以身作则。他所率“陷阵营”虽号称千人,实则仅七百余士卒七星配资,但军纪严明,所向披靡,被誉为三国末世少有的精锐部队。他曾率部击破刘备,又挫败夏侯惇的援军,其战功赫赫,足见其统兵作战的强悍。不仅对外勇猛,他对内也极有头脑。郝萌叛乱时,吕布一度茫然不知敌军主将是谁,吓得求助高顺。高顺冷静判断,迅速识破郝萌的身份,并亲自率军平定叛乱,斩其首级。由此可见,他不仅能勇猛冲锋,更能冷静断事,兼具统帅气质与战略眼光。
此外,高顺并非只懂杀伐之人。他曾劝吕布不要因财物问题与臧霸交恶,以免损害声望,体现了他的大局观和政治智慧。对待吕布的缺点,高顺更是忠诚直言,即便因言不被采纳,甚至被剥夺军权,仍无怨无悔地效忠。这种死忠,正是他最大的优点,却也成为他在曹操面前的死穴。
曹操向来以军法治军,声称“唯持法是也”。对于“围而后降者”,军法有明文规定——必斩。陈宫与高顺,正是被部下绑缚之后押送到曹操面前的,严格来说,他们并非主动投降,而是“被俘”。因此,从军法角度,他们注定要死。即便曹操有意挽留陈宫七星配资,陈宫也借军法之名自行断绝了生路;而高顺既无交情,又为吕布死忠,曹操更没有任何劝降的空间。
更重要的是,若高顺活着,对于曹操而言无异于心腹大患。吕布军中,能抵抗到最后的核心人物除了吕布本人,便是陈宫与高顺。张辽虽有勇名,但他在并州军中的影响力远不如高顺。高顺不仅能率领自己的“陷阵营”,还曾受吕布委托指挥其他部队,可谓并州军的“副帅”级人物。吕布虽死,但若高顺幸存,凭借其在并州旧部中的威望,极可能成为重新聚拢残部的核心人物,这对曹操而言无疑是心腹之患。相比之下,张辽自成一军,独立性强,在并州军内部影响有限,因此才得以被收用。
因此,高顺的悲剧在于:他既是“良将”的化身,却又因死忠吕布、抵抗到底而成为曹操“必杀”的对象。曹操治军以军法为根本,绝不可能为他破例;而在现实权衡之下,留下高顺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。由此,高顺只能与吕布、陈宫同赴黄泉。
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高顺堪称三国末世罕见的良将,集勇猛、清廉、智谋和忠诚于一身。但正因如此,他既不可能背叛吕布,又不可能被曹操容纳,最终只能以死收场。这,或许就是他悲剧性的伟大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